《繁星》教学设计
一、教学目标
1.认识“昧、坠、怀”3个生字,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。
2.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,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,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3.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,抒发情感;学习比喻、拟人、排比等修辞手法,体会文章的语言美。
4.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、童趣、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,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。
二、教学重点
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,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。
三、教学难点
运用比喻、拟人,生动、形象、恰当地表达感情。
四、教具准备:课件
五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,了解作者。
同学们,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?夜空中有什么?(星星)星星是夜晚的精灵,在无边的夜空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同学们,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?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,你的心情如何?今天,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——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。(板书:4 繁星)
(二)介绍作者,了解背景
(媒体出示巴金简介)巴金,原名李尧棠,字芾甘,19O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。祖籍浙江嘉兴。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。现代著名小说家、散文家。
代表作:激流三部曲(《家》《春》秋》)、爱情三部曲(《雾》《雨》《电》)、《寒夜》等。
巴金于1927年1月15日乘法国轮船“昂热号”离开上海到法国去。此行的目的是为了“向西方找真理”。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巴金在去法国的途中写的《海上杂记》的一篇节选。
(三)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1.我会认,读准字音
课件出示生字
2.查字典理解词语
半明半昧:形容一会儿明亮,一会儿昏暗,多指星星。昧,昏暗。本课指天空中星星一会儿明亮,一会儿昏暗。
摇摇欲坠:形容十分危险,很快就要掉下来,或不稳固,很快就要垮台。本课指作者在摇晃的船上,看到星星在动,感觉好像要掉下来。
3.整体感知课文
(1)自己小声读课文,边读边想:
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?
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。
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:圈出作者第一次看繁星的时间、地点;画出看到什么样的繁星。
那你能抓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点说一说第一段的大意吗?
生分享。
你能利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、三段嘛?现在开始吧,完成课堂练习单。
|
时间 |
地点 |
看到的 |
感受的 |
第一次 |
|
|
|
|
第二次 |
|
|
|
|
第三次 |
|
|
|
|
(2)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
第一次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星星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
第二次 三年前 南京 星群密布的蓝天 仿佛和朋友对话
第三次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的星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
(3)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?
(明确:之所以不同,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。)
第一次“望着星天……母亲的怀里似的。”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,表达了依恋之情。
第二次“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……和我谈话一样。”表达了与星之亲密,投机的伙伴之感。
第三次“我望着那许多……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。”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、安详和陶醉的感受,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。)
(4)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,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,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,品一品吗?
比喻句——
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,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。
(这句话将“我”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,比作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”,十分生动形象,富有情趣,有一种朦胧的美、梦幻的美。)
教师范读,指导朗读。
拟人句——
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,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,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。
排比句——
海上的夜是柔和的,是静寂的,是梦幻的。(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依次从触觉、听觉、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、静谧和奇妙,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,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,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。)
教师范读,指导朗读。
在作者的笔下,繁星点点,胜似仙境,美妙无比。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,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,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,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。模仿课文的写法,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。
我望着___________,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,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。